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座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其建成抚慰了烈士英灵和教育了革命后代。
为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和发扬红文化。6月30日上午,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湘江战役红色资源开发专项调研团前往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开展了继承红色基因、探寻红色资源实践调研活动。
头像显悲壮真情 浮雕绘壮烈历史
初进湘江战役纪念碑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沉重,肃穆的群雕,群雕为灰白花岗岩雕凿,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在学院指导老师石老师和讲解员陆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近距离地参观头像与浮雕。据了解,它们再现的是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壮烈情景。在群雕前,陆老师说道“当时蒋介石集中了30万精兵,在湘江边布下了第四道封锁线,想要把红军一举歼灭。虽然最后,红军顺利渡江了,但是仍然有过半数的革命战士牺牲”,正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中突破湘江这一幕,1993年在此地修建了纪念碑园。
“这四个头像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四个群体,其中只有儿童的头像睁开双眼,它的寓意是儿童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女性头像眼中饱含泪水,它的寓意是妇女饱受战争摧残的伤悲。”陆老师说道。听完之后,在陆老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在群雕面前鞠躬。
头像之间的五组浮雕分别是“红军、送别、长征、渡江、永生”,描绘了五个画面。其中,关于 “送别”这组浮雕,陆老师向队员们介绍道:“百姓们为了红军,纷纷拿出粮食、衣服,走出门口送别,但红军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碑园记革命先烈 走廊刻烈士英名
群雕之上是主碑,高34米,耸立于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据了解,其象征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下部为圆拱型碑亭,碑亭里记载着湘江战役众多指挥官的名字。
走进烈士碑园,一道刻满了名字的走廊引起了实践团队成员们的注意。十几米长弯曲的走廊,左边部分是一面黑色大理石墙面,上面按照地域,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据了解,这是2010年至2012年期间,纪念碑园的工作人员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湘江战役牺牲烈士的名字,共搜索到一万多名,但仍然有几万烈士的名字无法查到。
一路沿着走廊走过,看到这刻得满满的名字,团队指导老师石老师说道:“这里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正是因为战役实在是太惨烈了,红军们在渡江时没有桥,战士们只能用木板搭桥,但却不断地被飞机轰炸,又只能不断地搭桥。”
观湘江战役路线 敬陈树湘革命烈士
走出碑园,来到湘江纪念馆前一块记载了路线的刻石旁,在这里,石老师比划着地图,讲述道湘江战役的路线,“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就是在这个位置,广西全州和兴安之间强渡湘江,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
在这里,石老师还讲述了关于革命烈士陈树湘断肠取义的壮烈事迹。“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数量的敌人殊死搏斗,后被敌军包围,他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身受重伤,最后部队弹尽粮绝,他被敌军俘虏,但在被敌军押送的途中,趁敌人不备,拉出肠子扯断,慷慨就义,而当时他只有29岁。”
走出纪念碑园,实践团队顺利走过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向着继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继续出发。
湘江战役距今已过去84年,那些艰苦奋斗的年代早已远去,可历史应当被铭记,革命的精神应当被继承。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深刻了解到战役的历史,革命先烈的事迹。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当下,“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继承革命精神,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讲解员陆老师为实践团队讲解群雕意义

实践团队在主碑、群雕前的合影留念